top of page
成功不是靠「背格式」或「技巧訓練」,而是因為她被文學允許使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世界,並被鼓勵用更清楚的語言把內心的複雜說出來
我教過不少擅長考試的孩子。他們記憶力強、應變快,只要給出格式,就能照章辦事,寫出一篇篇「標準答案」。但他們的語言,常常像是在完成任務,不帶情感,不見個人。當文本變得曖昧,當題目需要原創思考,他們便顯得遲疑,甚至無措。 Harriet,起初也是這樣一個不喜歡格式、抗拒框架的學...
Jul 43 min read
文學,是每個孩子隱形的資本
不少人會問:「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?現實世界還不是靠人脈和資源?」 但你如果留心觀察,就會發現:真正適應力強、溝通能力好、能在團隊中自然脫穎而出的學生,幾乎都有長期閱讀與文學訓練的背景。他們能夠靈活處理語言,也能夠在複雜的人際情境中,說出得體、有層次的話。他們或許不是最外向的...
Jul 42 min read
只談分數,是把文學看窄了
在這個競爭激烈、講求效率的社會氛圍下,分數與升學常常成為家庭最關心的焦點。難怪不少家長會認為,多花時間補數學、背英文單字,比閱讀小說、分析詩歌來得更「實際」。因為考試總有分數可計,閱讀卻往往無法即時見效。 但如果你細心觀察那些在語文科目拿高分、能流暢表達,甚至在其他學科同樣...
Jul 42 min read
「文學那幾分和理化沒太大關聯吧?」
身為一名專注於高分與名校升學的語言老師,家長最常問我的「專業問題」之一是: 「孩子未來要走科學、工程路線,文學課還有意義嗎?」 這問題問得真誠,背後是一種焦慮與盤算:時間和資源有限,該投放在哪一科,才能最大化升學機會?而文學——尤其是文學閱讀與寫作分析——常被視為「興趣科」...
Jul 43 min read
「孩子未來要走科學、工程路線,文學課還有意義嗎?」
身為一名專注於高分與名校升學的語言老師,家長最常問我的「專業問題」之一是: 「孩子未來要走科學、工程路線,文學課還有意義嗎?」 這問題問得誠懇,背後隱含的,其實是現實焦慮:時間與資源有限,該集中在哪些學科才能最大化成果?而語文,尤其是文學,常被視為「興趣科目」、「非必要選項...
Jul 42 min read
文學,是走進世界的門票,也是科學競爭力的基石
很多家長以為,只要孩子努力讀書、考得好成績,就自然能夠出人頭地。他們計算分數、預測排名,把學習視為一場可量化的賽事,卻很少問一句:孩子到底在學什麼?又為什麼要學? 在香港,語文課被當作工具科處理。能寫得準、說得對、文法正確,便算合格。至於文學——小說、詩歌、戲劇、評論——往...
Jul 42 min read
香港長大的孩子初到英國的困境
近年來,有不少從小在香港長大、剛抵達英國的學生。他們學業穩定,筆記工整,對老師的指令從不含糊。功課準時,默書合格,句型排列得妥妥當當。但一進入需要主動提問、獨立思辨的課堂,他們常常變得沉默。 老師請他們分析角色的情感變化,他們不太敢說;叫他們指出一段文字的象徵意味,他們眼神...
Jul 42 min read


從閱讀到邏輯:文學訓練如何有助科學競爭力?
有人會問:「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?現實還不是靠人脈和資源。」但你會發現,最能適應社會、靈活溝通、在團隊中脫穎而出的人,往往都有深厚的閱讀和故事理解能力。他們會講故事,也懂得傾聽,能用一句詩或一則小說細節,在關鍵時刻打動他人。這些「看不見、摸不著」的軟實力,反而決定了一個人能走多遠。
家庭重視文學的孩子,語言自如、情感表達自然,遇事不容易被困住;缺乏文學底子的孩子,則往往只能用最簡單的詞語描述世界,遇到問題只會說「努力」,卻不知道如何換個角度思考、重新組合經驗。從職場到學術,文學素養其實是普通人最有機會跨越出身、提升競爭力的路徑。
Jul 23 min read


文學!「有用」?「沒用」?
現實的殘酷,也許就是:你辛苦念了十二年書,考上還不錯的大學,可當你進到新的環境,會發現有些同學從小被父母帶著逛書店、看戲劇,說起一個作家的時候侃侃而談,分析一個歷史事件能引用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。那些你以為「沒用」的東西,其實早已是別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 ...
Jul 14 min read


念文科有出路嗎?作為一位語文老師的現實與堅持
我以前在別的工作場所,還沒成為獨立教師時,發現有些人看不起“備課”這件事,好像只有助教才需要準備教材。其實我覺得準備教材是最有趣的工作,自己寫的材料教起來才自然、有感情。如果老師不投入準備,只照本宣科,那教學本身就會變得僵化無趣。有人認為投入太多情感和時間不值得,回歸到社會...
Jun 294 min read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