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文學!「有用」?「沒用」?


現實的殘酷,也許就是:你辛苦念了十二年書,考上還不錯的大學,可當你進到新的環境,會發現有些同學從小被父母帶著逛書店、看戲劇,說起一個作家的時候侃侃而談,分析一個歷史事件能引用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。那些你以為「沒用」的東西,其實早已是別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現實的殘酷,也許就是:你辛苦念了十二年書,考上還不錯的大學,可當你進到新的環境,會發現有些同學從小被父母帶著逛書店、看戲劇,說起一個作家的時候侃侃而談,分析一個歷史事件能引用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。那些你以為「沒用」的東西,其實早已是別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

最近有一篇文章在朋友圈裡悄悄流傳,主題談的是:文學到底有什麼用?有家長說,數理化才是真本事,文學只是「閒情雅致」,考試也不佔分,孩子喜歡看小說只是消遣。留言區裡各有立場,有人覺得這種想法實在功利,也有人坦承,自己從小到大沒讀過幾本書,日子還不是一樣過。這個問題,其實值得我們和身邊的朋友、家人,坐下來慢慢談談。

文學!「有用」?「沒用」?這問題說出來好像有點尷尬。畢竟,當下的教育環境,數據、計分、升學和就業才是大部分人的首要關心。很多家長會說:「文學這種東西,喜歡就好,沒必要太花時間。」但真的是這樣嗎?我們來試著一層層拆開來看。


最直接的理由,是考試。很多人說,讀文學不如補數學、背英文單詞來得實在。可你仔細想想,幾乎所有語文科目的高分學生,無論中學還是大學,沒有一個不是從小讀書、讀故事、讀詩歌長大的。文學帶來的閱讀習慣、語言敏感度,甚至思考的方式,全都直接反映在成績上——不只是語文,連其他科目也受益。你會發現,真正會寫作文、能說會道的學生,絕大多數都有穩定的閱讀習慣。這種能力,不是突擊訓練就能複製的。


但如果我們的討論只停在「文學有助於考試」這一層,其實也太狹隘。文學的意義,遠遠不止分數和升學。你身邊一定也有這樣的人:工作能力很強,邏輯推理沒問題,但面對情緒、挫折、人際關係,卻總是顯得笨拙,甚至無法表達自己在想什麼,連安慰別人都覺得彆扭。這種能力的差距,說穿了,往往就是文學素養的差異。


很多人會說,這是個現實世界,講的是效率、產值和競爭。可是,人生最難跨越的困境,往往不是解決不出數學題,而是遇到挫折時如何調整自己,跟別人吵架後怎麼修復關係,甚至是在孤獨無助時能不能安放自己的情緒。這些「軟能力」,靠什麼培養?靠閱讀,靠文學,靠一次又一次與故事裡的人物相遇、共情、對話。

也有人會問:「這些書本上的故事、詩句,跟現實有什麼關係?」現實的殘酷,也許就是:你辛苦念了十二年書,考上還不錯的大學,可當你進到新的環境,會發現有些同學從小被父母帶著逛書店、看戲劇,說起一個作家的時候侃侃而談,分析一個歷史事件能引用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。那些你以為「沒用」的東西,其實早已是別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你以為大人世界只講錢和關係,可許多重要的機會、資源、甚至信任,恰恰是在「能不能聊點文學、聊點詩」的對話中悄悄建立的。


這不是能力的問題,而是起點的不同。家庭重視文學的孩子,往往早就掌握了語言的節奏、表達的美感,還有思考問題的多角度。而那些沒機會接觸文學的孩子,只能靠考試和補習追趕,卻發現越追越吃力。你在社交場合想插話,卻總是接不上別人的話題;你想表達情感,卻只能用「開心」「難過」幾個字簡單帶過。最終,慢慢對語言失去信心,對表達和交流越來越逃避。

有人說,人生最怕的不是沒有機會,而是永遠不知道缺了什麼。文學就是這樣一塊,沒有人強迫你學,甚至一開始你也感覺不到它的差距,可當你需要用文字說明想法、寫一封影響未來的信、跟重要的人談一次心,你才會發現,缺少文學訓練的自己,語言就像斷了線的風箏,總是飛不起來。


我們總以為資源難得,卻忽略了認知、視野和情感理解這些隱形資本。文學其實是每一個普通人最容易跨越階層的方式。你不需要名校背景,也不需要特殊天賦,只要肯打開書、跟著故事去看世界,就能慢慢建立屬於自己的思考、表達、體察能力。這些能力,看不見、摸不著,卻決定了一個人未來能走多遠。


當你做了父母,會更明白這一點。你可以給孩子再多補習、請最好的家教,但如果家裡沒有人閱讀、沒有人討論書本和故事,孩子在學業上也許可以暫時跟上,但情感、格局和眼界卻很難突破。更可惜的是,如果你也沒有人帶你走過文學這條路,你就會像你父母當年一樣,只能把自己聽過的那些「有用」「沒用」一代一代傳下去。孩子長大以後,也只能用一樣的方式複製你的局限。


文學不是為了成績,更不是炫耀。它是讓你在人生路上有餘地、有退路,當一切外在條件都變了,還能靠一點溫柔、一點理解,跟自己和世界好好相處。孩子有了文學,就像多了一把鑰匙,能打開更多門、看見更遠的風景。就算路走得慢一點,也能走得穩一點。


有些家庭世世代代不讀文學,生活還是過得下去。可如果你問那些真正自在、能應對人生百態的人,他們的答案往往很簡單——「我小時候有人陪我看書,長大以後就學會了跟自己、跟別人相處。」


我們都以為最難的是資源,其實最難的是讓孩子從小相信——語言有力量,故事能療癒,世界很大,人生不只眼前的分數和功利。這是文學能給的,也只有文學能給的。


Recent Posts

See All
成功不是靠「背格式」或「技巧訓練」,而是因為她被文學允許使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世界,並被鼓勵用更清楚的語言把內心的複雜說出來

我教過不少擅長考試的孩子。他們記憶力強、應變快,只要給出格式,就能照章辦事,寫出一篇篇「標準答案」。但他們的語言,常常像是在完成任務,不帶情感,不見個人。當文本變得曖昧,當題目需要原創思考,他們便顯得遲疑,甚至無措。 Harriet,起初也是這樣一個不喜歡格式、抗拒框架的學...

 
 
文學,是每個孩子隱形的資本

不少人會問:「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?現實世界還不是靠人脈和資源?」 但你如果留心觀察,就會發現:真正適應力強、溝通能力好、能在團隊中自然脫穎而出的學生,幾乎都有長期閱讀與文學訓練的背景。他們能夠靈活處理語言,也能夠在複雜的人際情境中,說出得體、有層次的話。他們或許不是最外向的...

 
 
只談分數,是把文學看窄了

在這個競爭激烈、講求效率的社會氛圍下,分數與升學常常成為家庭最關心的焦點。難怪不少家長會認為,多花時間補數學、背英文單字,比閱讀小說、分析詩歌來得更「實際」。因為考試總有分數可計,閱讀卻往往無法即時見效。 但如果你細心觀察那些在語文科目拿高分、能流暢表達,甚至在其他學科同樣...

 
 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