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從閱讀到邏輯:文學訓練如何有助科學競爭力?

Updated: Jul 4

觀察那些在語文科目拿高分、能流暢表達、甚至在其他學科同樣出色的學生,幾乎都有長期閱讀的習慣。他們語言細膩、邏輯敏銳,連理科、科學分析力也因為語文底子而水漲船高。
觀察那些在語文科目拿高分、能流暢表達、甚至在其他學科同樣出色的學生,幾乎都有長期閱讀的習慣。他們語言細膩、邏輯敏銳,連理科、科學分析力也因為語文底子而水漲船高。

身為一名專注於高分與名校升學的語言老師,家長最常問我的「專業問題」之一是:「孩子未來要走科學、工程路線,文學課還有意義嗎?」學生有時也會直言:「文學那幾分和理化沒太大關聯吧?」但事實上,真正的科學素養,絕不只是計算和實驗,還包括如何閱讀國際論文、撰寫清晰報告,以及在跨學科的環境中進行有效討論。文學訓練孩子從多角度閱讀文本、思考假設,並用準確語言表達推論,這些,正是所有科學領域不可或缺的底層能力。


只談分數,是把文學看窄了

在競爭激烈、講求效率的社會氛圍下,分數和升學常常成為家庭最關心的焦點。難怪大家會覺得,多花時間補數學、背英文單詞,比閱讀小說、詩歌更「實際」。但觀察那些在語文科目拿高分、能流暢表達、甚至在其他學科同樣出色的學生,幾乎都有長期閱讀的習慣。他們語言細膩、邏輯敏銳,連理科、科學分析力也因為語文底子而水漲船高。


如果只把文學的價值侷限於考試分數,未免太過狹隘。因為人生真正難跨過的,不是某一道數學題,也不是一次單字默寫——而是怎麼安放情緒、理解他人、在困難時期與自己對話。這些看似與科學無關的素養,恰恰來自一個人在故事裡鍛鍊出來的細膩、堅韌和柔軟。


文學,是每個孩子隱形的資本

有人會問:「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?現實還不是靠人脈和資源。」但你會發現,最能適應社會、靈活溝通、在團隊中脫穎而出的人,往往都有深厚的閱讀和故事理解能力。他們會講故事,也懂得傾聽,能用一句詩或一則小說細節,在關鍵時刻打動他人。這些「看不見、摸不著」的軟實力,反而決定了一個人能走多遠。

家庭重視文學的孩子,語言自如、情感表達自然,遇事不容易被困住;缺乏文學底子的孩子,則往往只能用最簡單的詞語描述世界,遇到問題只會說「努力」,卻不知道如何換個角度思考、重新組合經驗。從職場到學術,文學素養其實是普通人最有機會跨越出身、提升競爭力的路徑。


香港長大的孩子初到英國的困境


近年來,身邊有不少從小在香港長大、剛到英國生活的學生。他們在香港的學業表現一直穩定,對老師的要求也都執行到位。然而,一旦需要進一步批判思考、主動標記閱讀重點時,常常顯得猶豫和生疏。這不是能力的問題,而是被動學習環境下養成的習慣。許多家庭雖然重視分數和努力,但對文學閱讀的價值重視不足,導致這些孩子即使功課能做完,到了英國卻難以在英文與文學課真正展現自信和深度。


你可以想像,這些孩子將來若進入世界頂尖大學,周圍的同學從小就讀詩、看劇、參加討論,對文學分析早已駕輕就熟。到那時,他們會發現自己需要付出數倍的努力,才能勉強跟上別人的節奏。那份自信和從容,其實是從小浸潤在文學與閱讀中的孩子自然建立的。


文學,是走進世界的門票,也是科學競爭力的基石


很多家長以為,只要孩子努力、考好分數,就能出人頭地。但事實上,在蘇格蘭,文學早已納入語文考試;在英格蘭、北愛爾蘭和威爾斯,大部分學校也都把文學視為基礎科目。國際IB課程同樣要求學生必修文學。這並非只是教育傳統的延續,而是因為文學訓練出來的語言、邏輯與批判能力,正是科學研究、跨學科交流、甚至未來領導力的根本。


當一個孩子缺乏文學訓練,不僅難以勝任學術論文閱讀、科研報告寫作,更容易在跨學科討論、團隊協作、公開表達等場景感到吃力。從閱讀到邏輯,從故事到推理,這條路其實遠比想像中長遠且關鍵。


給家長的話


如果你也曾懷疑,文學是否值得讓孩子花時間學習,我會說:文學從來不是為了分數,也不是拿來炫耀。它是讓孩子在困難時找到安慰,在團隊中表達自己,在探索未知時具備勇氣與邏輯的底氣。那些願意打開一本書、走進一個故事的孩子,終有一天會用自己的語言與推理,走得更遠、更穩、更全面。


如果你身邊的孩子還沒愛上文學,不妨給他們一點時間和空間,也給自己一次機會——陪孩子多讀一本書、多聊一個故事,你會看到他們的世界,會因閱讀、思辨和表達而真正不同。

bottom of page